關(guān)于白酒的起源,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,如漢朝說,也有白酒起源于唐朝說,還有宋朝,元朝等。
首先來講講起源于漢朝的說法,也是小編比較認(rèn)同的最早起源說法之一,在四川有兩次出土了東漢的“釀酒”畫像磚,畫像磚的圖形為制造蒸餾酒的作坊,與四川當(dāng)?shù)貍鹘y(tǒng)蒸餾酒設(shè)備中的“天鍋小甑”極為相似。
起源于唐代的說法是有詩詞為證,白居易的“荔枝新熟雞寇色,燒酒初開琥珀香”,雍陶的“自到成都燒酒熟,不思身更入長安”等等。但這說明,白酒在唐朝就已經(jīng)出現(xiàn),而且開始普及,并不能說明是起源于唐朝。
宋代,北宋《麴本草》中描述了一種美酒是經(jīng)過2~3次蒸餾而得到的。度數(shù)較高,飲小量便醉。此外,在《宋史》第八十一卷中記載:“太平興國七年,瀘州自春至秋,酤成鬻,謂之小酒,其價(jià)自五錢至卅錢,有二十六等;臘酒蒸鬻,候夏而出,謂之大酒,自八錢至四十八錢,有二十三等。凡醞用秫、糯、栗、黍、麥及曲法酒式,皆從水土所宜。”這就充分說明從北宋起就有蒸餾法釀酒了。《宋史》中所指的“臘酒蒸鬻,候夏而出”正是今日大曲酒的傳統(tǒng)方法。
元代,根據(jù)李時(shí)珍的《本草綱目》中寫到,“燒酒非古法也,自元代始創(chuàng),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,蒸令汽上,用器承取滴露,凡酸敗之酒,皆可蒸燒。近時(shí)惟以糯米或粳米,或黍或秫,或大麥,蒸熟,和曲釀甕中七日,以甑蒸取,其清如水,味極濃烈,蓋酒露也。”
所以這四個(gè)朝代,你是否跟小編一樣,贊同第一個(gè),始于漢朝的說法呢?